以青春之名,赴信仰之约
本网讯(通讯员 田丽媛)每当指尖抚过胸前熠熠生辉的党徽,记忆的闸门便轰然洞开。那些在象牙塔里逐光而行的岁月,早已深深烙印在生命的扉页上。从信仰的种子悄然萌发,到在书山学海中淬炼成长,再到用志愿服务的热忱温暖他人,每一步都走得坚实而笃定。正是这份对卓越的执着追求,对奉献的无悔坚守,最终让我得以站在鲜红的党旗下,许下一生的庄严承诺。
初入大学校园时,一次 “党史进校园” 宣讲活动在我心中埋下了信仰的种子。当听到革命先辈们为了民族独立、人民幸福,不惜抛头颅、洒热血的故事时,我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—— 原来总有一群人,始终把 “为人民服务” 的宗旨扛在肩上,用一生践行着初心使命。也就是从那时起,“加入中国共产党” 不再是课本上遥远的概念,而成为了我心中迫切的追求。我暗下决心,要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,先从 “品学兼优” 做起,为入党打下坚实的基础。
在学业上,我始终保持着严谨认真的态度。每天清晨,图书馆的开门声是我一天学习的信号;深夜自习室的灯光下,总能看到我梳理知识点、攻克难题的身影。为了吃透专业课程里的重难点,我不仅认真听好每一堂课,还主动找老师请教问题,和同学组成学习小组一起讨论。记得有一次,为了完成一门专业课的科研课题,我和小组成员泡在实验室里整整一个月,从查阅文献、设计实验方案,到反复调试设备、记录数据,每一个环节都不敢马虎。最终,我们的课题报告获得了校级优秀成果奖。我的专业成绩也始终稳居年级前 5%,连年获得一等奖学金和“国家奖学金”。我知道,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,过硬的专业本领是服务社会的前提,只有把知识学扎实,未来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。
在热心公益这件事上,我始终认为 “行动比口号更重要”。大一那年,我加入了学校的志愿者协会,从此便与公益结下了不解之缘。每周六的上午,我都会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去学校附近的敬老院看望老人。我们陪老人聊天、给老人读报纸,还会为老人表演节目 —— 我特意学了一首老歌,每次唱给老人们听,他们都会笑得格外开心。有一位老奶奶总是拉着我的手说:“你们就像我的孩子一样,看到你们来,我心里就暖和。” 除了敬老院的志愿活动,我还参与了“爱心助学”项目,通过兼职攒下的钱,资助了一名山区的小学生。每当收到孩子寄来的信,看到他笔下“我一定会好好学习,将来也要帮助别人”的话语时,我都深刻体会到奉献带来的力量,也更加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。
在入党的过程中,党组织的培养和教育让我对党的认识更加深刻。从参加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,系统学习党的理论知识,到在党支部的组织生活中,和老党员交流思想、汇报心得,每一次学习都让我离党更近一步。记得在转正答辩时,我向党组织汇报了自己在学习、公益和思想上的成长,也表达了自己未来会继续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决心。当听到“同意你按期转正”的决定时,我激动得热泪盈眶 —— 那不仅是一份认可,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。
如今,我又回到了母校任教,站在曾经挥洒青春的地方,大学入党的经历依然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。它让我明白,党性是党员的立身之本,坚守理想信念是党员的初心体现,而对党的信仰,则是支撑我不断前行的力量源泉。在新的岗位上,我更要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,继续带着这份初心和使命,在三尺讲台上发光发热,用实际行动践行对党的誓言。
【END】
(初审:周子明 复审:杨楠 终审:张利军)